
2025-07-05 10:51 点击次数:71
在潮汕平原的腹地,潮州市潮安区正书写着一曲“人文为核、产业强基”的振兴长卷。总长25公里的“人文潮安”乡村振兴示范带,如珍珠链般串联起多镇,辐射带动10万群众。这里不仅是潮文化薪火相传的基因库,更演绎着当代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。
“人文潮安”乡村振兴示范带位于潮安区中部平原地区,主线西起沙溪镇麒麟阁,东至江东镇三元塔,示范带文化内涵丰富,底蕴深厚,是潮安人才和文脉的集聚地,核心为龙湖古寨,串联起江东蔬菜、金石花卉、浮洋水稻等农业特色产业的基础上,推动沙溪竹加工、金石商贸、浮洋汽车等产业融合发展,建成后将成为“百千万工程”联城带村、城乡融合、文旅联动发展的示范带。
文化解码塑造核心竞争力
位于示范带核心的龙湖古寨,青石板上浸润着数百年文脉。近年来,潮安区发挥高铁门户与非遗集聚两大优势,以文化赋能,擦亮潮乡文旅名片。围绕“保存最完整”“工艺最精致”等亮点,挖掘示范带内文化古建、非遗民俗、地域美食等独有元素,持续打造龙湖古寨、嵌瓷博物馆、大吴泥塑馆、状元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,塑造潮安形象展示窗口,推动龙湖古寨创成国家AAA级景区,古寨片区入选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。
同时,潮安区完成潮澄饶革命“一老家”和仙洲“七日红”修缮工程及洪灵菲旧居、李习楷祖宅革命旧址和黄氏宗祠等多座革命旧址全新展陈,串珠成链打造红色文化之旅,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达100多次,参观人数超1万人次。以“非遗+旅游”“红色+研学”为主线,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,其中市头村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。
产业创新盘活乡村经济
金石的花海与沙溪的竹浪相映成趣——近年来,潮安区推动区域内产业联动,激活乡村经济动能。依托江东蔬菜、金石花卉等基础,推动竹笋、牛肉丸等农特产品升级为“潮味手信”,建立“生产+加工+销售”全链条模式,联合盒马鲜生打通新零售渠道,推动5万斤潮汕小香芹线上热销。同时,建成沙溪牛肉火锅街、金石家具街等产业集聚区,花卉基地年产值突破2亿元,实现“一村一品、一镇一业”。
同时,该区建成竹子现代农业产业园与贾里村竹文化公园,融合“竹文化展示+竹制品生产”功能,打造网红打卡点。并创新招商模式引资6.7亿元,推进基础设施升级与产业融合,以创新驱动,打造全域发展样板,形成“文旅引流、农业筑基、商贸增效”的可持续发展路径。
生态治理构筑绿美栖居
聚焦生态环境、人居环境治理,潮安区厚植优势,筑牢宜居宜业新根基。记者了解到,对标“美丽圩镇”标准,当地开展“三清三拆三整治”行动,清运垃圾3万吨,整治河道20公里,拆除违规广告2000块,升级主干道及“三线”治理300公里。
同时,该区全面推行林长制,挂牌保护古树162株,植树5万株,建设绿美示范道路,建成“口袋公园”、田间林网等生态节点,东前溪村成为潮州全市乡村绿化示范标杆,市头村获评省“美丽庭院特色村”。
多元协同激活振兴动能
与此同时,潮安区强化保障、聚力攻坚,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。据悉,该区统筹资源,高效利用省级1亿元奖励资金,推进19个重点项目落地,目前完工6个、开工12个,年底可完成年度建设任务。总投资3.68亿元的农村基建项目通过国家审核,为重点村发展注入动能。
同时,该区通过“政府引导+贤达反哺+企业参与”模式,累计签约项目10个,引资6.7亿元,受捐近1亿元,推动基础设施提升与特色产业壮大,形成共建共享新机制。
聚焦“人文内核”,潮安区长远谋划,优化子项目设计,重点培育典型村,推动示范带与“百千万工程”深度融合。通过城乡资源互补、产业联动,探索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。
[记者手记]
走在龙湖古寨泛着青光的石板路上,雕花窗棂间流转着百年光阴;从航拍镜头俯瞰,现代产业园与百亩花田在山水间呼应共生。这种时空折叠般的,恰是“人文潮安”示范带最动人的特质——它既执着于守护千年潮文化的精神原乡,又清醒地把握着乡村振兴的产业脉搏。
当看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直播间展示技艺、花农用无人机监测基地、白发老者坐在修缮一新的祠堂里向孩童讲述红色故事,便能触摸到“百千万工程”的肌理:让故土滋养的文明基因,在现代化进程中绽放更璀璨的光华。这片土地正用行动证明,守住文脉的“根”与打通产业的“脉”,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。
文、图|记者曾柯权通讯员安宣